中国人的武术之梦 承载着五千年文化和历史
发布时间:2024-12-09
来源:中华武术传承网 浏览次数:553
武术,中国最古老的体育项目,也承载着中国5000年的文化和历史
早在秦代就有关于“角斗”的记录;北宋时期出现民间“擂台”或“打擂”;《水浒传》里有“燕青打擂”等描写。
武术作为华夏文化的载体与代表,已经成为各类文娱平台、影视作品的主题和核心,并在全球范围内广受欢迎。

中国有6,500万的习武者,占总人口的5%
在16--50岁的年龄段中,约9,800万人喜爱观看武术类的娱乐节目,占该年龄段总人口的30%
在31 - 50岁的年龄段中,约9,800万人喜爱观看武术类的娱乐节目,占该年龄段总人口的20%
中国有1万2千家注册武术俱乐部
金庸的武侠小说在中国创造了3亿多册的销售量
武术的起源
武术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它的产生,缘起于我国远古祖先的生产劳动。人们在狩猪的生产活动中,逐渐积累了劈、砍、刺的技能。这些原始形态的攻防技能是低级的,还没有脱离生产技能的范畴,却是武术技术形成的基础。武术作为独立的社会文化现象 是同中华民族文明的产生同步的。
武术萌芽于原始社会时期。氏族公社时代,经常发生部落战争,因此在战场上搏斗的经验也不断得到总结,比较成功的一击、一刺、一拳、一腿 被模仿、传授、习练着,促进了武术的萌芽。武术成形于奴隶社会时期。夏朝建立,经过连绵不断的战火 武术为了适应实战需要进一步向实用化、规范化发展 夏朝时期的武术活动主要在以下两个方面发展:一、军队的武术活动 二、以武术为主的学校教育。

商周时期,商代出现了武术训练的重要手段---田猎,商周利用“武舞”来训练士兵,鼓舞士气,周代设的“序” “序”等学校中也把射卸 习舞干列为教育内容之一。相传在周时期出现了一部中国武术史上重要的著作《周易》 亦称《易经》 “一阴一阳为之道”这本书有涵很丰富的哲学思想 对我国养生学的发展影响极为深远 其“易有太级 是生两仪 两仪生四象 四象生八卦。”产生了太级学说 从此奠基中国武术体系 进入春秋战国以后 诸候争霸 都很重视技术在战场中的运用。齐恒公举行春秋两季的“角试”来选拔天下英雄。在这时期 剑的制造及剑道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武术发展于封建社会时期。秦汉以来 盛行角力、击剑。随着“宴乐兴舞”的习俗 手持器械的舞练时常在乐饮酒酣时出现 如《史记·项羽事纪》记载的“鸿门宴”中“项庄舞剑 意在沛公” 便是这一形式的反映。此外 还有“刀舞” “力舞”等 虽具娱乐性 但从技术上更近于今天套路形式的运动。
唐朝以来开始实行武举制 对武术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如对有一技之长的士兵授予荣誉称号。裴民将军的剑术独冠一时 裴民的剑术、李白诗歌、张旭草书并称唐代三绝的美誉 可见武术作为一种文代形式已相当具有影响。
宋元时期 以民间结社的武艺组织为主体的民间练武活动蓬勃兴起 有习枪弄棒的“英略社” 习射练习的“弓箭社”等。由于商业经济活跃 出现了浪迹江湖 习武买艺为生的“路歧人”。不仅有单练、而且有对练。
明清时期是武术大发展时期 流派林立 拳种纷显。拳术有长拳、猴拳、少林拳、内家拳等几十家之多;同时形成了太极拳 形意拳 八卦拳等主要的拳种体系。
到了近代 武术适应时代的变化 逐步成为中国近代体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民国时期 民间出现了许多拳社、武士会等武术组织。1927年 在南京成立了中央国术馆。1936年中国武术队赴柏林奥运会参加表演。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武术得到了蓬勃发展。1956年中国武术协会建立了武术协会、武术队等 形成了空前广泛的群众性武术活动网 为武术的发展开拓了广阔的道路。1985年 在西安举行了首届国际武术邀请赛 并成立了国际武术联合会筹委会 这是武术发展中历史性的突破。1987年在横滨举行了第一届亚洲武术锦标赛 标志武术走进亚运会。1990年武术首次被列入第十一届“亚运会”竞赛项目。1999年 国际武联被吸收为国际奥委会的正式国际体育单项联合成员 这是武术发展中的又一历史性突破 意味着在不久的将来 武术即将成为奥运项目 意味着“把武术推向世界”的雄伟目标的进一步实现。
部分武术拳法介绍:
通臂拳
古语有云:“通臂要练功,画龙必点睛。不得真传授,到老也无成。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拳脚不听徒说,能打则成!”
通臂拳是一个大拳种,其中中分支流派很多。主要分布于长江流域以北,有祁氏通臂拳、五行通臂拳、合一通臂拳、白猿通臂拳、少林通臂拳、太极通臂拳和洪洞通臂拳等等。 通臂拳的风格特点是:大劈大搓,放长击远,粗犷豪放,凶猛沉实,雄浑有力,舒展大方,而又内外兼顾,刚柔相济。
陈式太极拳
陈式太极拳起源于河南省温县陈家沟。明末清初,陈式家族第九代传人陈王庭创造出这套具有阴阳结合、刚柔相济的新型拳术。
讲求拳术如战术,击其无背,袭其不意,乘机而袭,乘袭而击,虚而实之,实而虚之,避实击虚,取本求末,击遇众围,如生龙活虎之状,逢击单敌,似巨炮直轰之势。
讲究“随人则活,由己则滞”的后发先至,以重击轻,以整击散,以静制动,长蛇战术,佯攻战术,持久战术等等。
螳螂拳
螳螂拳是我国著名的传统武术流派,它是山东四大名拳之一,是齐鲁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首批被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列入系统研究整理的传统武术九大派之一。螳螂拳是在少林长拳攻防技术的基础上,吸取了螳螂的许多特长编制的一类优秀拳术。
螳螂拳是一类长短兼备、刚柔相济、勇猛快速的拳术,在武术各拳类中具有显著的独特风格。
蔡李佛拳
“蔡李佛拳”是南拳优秀拳种之一。它套路繁多,内容丰富,手法着重攻防配合,步法灵活而稳健,发劲刚中带柔,讲究发声与动作的配合,要求发声以助威,发声以助势。动作舒展大方,拳路气势磅礴。
“蔡李佛拳”,顾名思义,这门拳法是由三家拳法合成的。不过,这个蔡不是指当年广东省的洪、刘、蔡、李、莫五大名拳的“蔡”。五大名拳的创始人,是福建省少林寺至善禅师的高徒。其中“蔡”是指广东番禺县人蔡展光。而蔡李佛拳的“蔡”,却是指广东省罗浮山白鹤观的蔡福,另外,“佛”也不是指当代还流传的南拳“佛家”的“佛”,而只是用来代表独杖和尚拳法的。
红拳
“西有罗马、东有长安”。 陕西是中国五千年文化的发源地也是中华武术的重要发源地之一,说到陕西关中地区的红拳(又称“西家拳”)这支武坛奇葩在三秦大地上如雷贯耳。从宋末到明清,关中拳在陕西特别盛兴,用陕西方言讲就是“耍红了”,程“红”拳有取其兴盛、吉祥及绝好之意。
红拳的基本特点可以总括为:撑斩为母,尽八法之意。势正行美,繁华藻丽。扁身击远,势雀筋软。闪展腾挪,刁打巧击。筋尚脆快,而兼长柔。
梅花桩拳
“桃未芬芳杏未红,冲寒先以笑寒风”,梅花桩是中国最古老的,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影响最深的拳术之一。梅花桩是干支五势梅花桩的简称,也叫“梅花拳”,是我国比较古老的拳种之一,传说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了,战严寒傲风雪,形成了具有独特风格的拳种。
梅花桩不仅是一门武术,而且是一部博大精深的无字真经,内涵天地自然变化的道理和人生哲理。它是我们民族宝贵遗产之一
五祖拳

五祖拳是一个活跃在福建、广东地区的拳种,浸润着亚热带海洋情调与丘陵绿林的神秘气息,因广泛流传于长江以南的湖北、湖南等省以及香港、澳门等地区,故属于“南拳”拳系。
五祖拳具有勇猛彪悍之形,雄伟磅礴之势;动作简练,拳势激烈,富有阳刚之美;劲力婚后刚强,有“金刚劲” 之称。
声明:本网站发布的内容(图片、视频和文字)以原创、转载和分享网络内容为主,如果涉及侵权请尽快告知,我们将会在第一时间删除。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需处理请联系客服。电话:19955260606 13965271177。
本站全力支持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实施的“极限化违禁词”的相关规定,且已竭力规避使用“违禁词”。故即日起凡本网站任意页面含有极限化“违禁词”介绍的文字或图片,一律非本网站主观意愿并即刻失效,不可用于客户任何行为的参考依据。凡访客访问本网站,均表示认同此条款!反馈邮箱:603516977@qq.com。

武术传承人 入驻统计
截止到:2025-04-24 22:23
已入驻名师:55人
已入驻传承人:105人